流量大環境
從2016年起,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在為流量紅利突然消失感到困惑,我們獲取流量的機會越來越少了,企業獲取流量的成本越來越貴。目前有幾家互聯網巨頭BAT、TMD(頭條、美團、滴滴)已經壟斷了這個互聯網的流量。距離今日頭條的用戶已經達到了7億,活用戶超過2億,日活躍用戶達到了1億,人均日閱讀時間超過76分鐘。2017年7月,微信公眾好的圖文消息打開率已經跌至2%,初創企業面臨的問題是流量少、流量貴、流量陷阱。
百度推廣2015年的廣告收入是640億,接近2012年的三倍?;谖⑿畔到y做微商城的有贊平臺也開始收費。更為嚴重的是百度總流量5%為人工作弊,49-65%為機器作弊。微信刷量工具更是比比皆是。從而導致了很多的企業在廣告投放時候不得不重新轉向了傳統媒體。比如說流量下鄉、淘寶等在刷墻。
在流量問題之下,應運而生的就是流量池思維。企業不僅僅需要簡單的流量,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基礎的流量進行自己的有效的存續運營,從而獲取更多的流量。接下來就通過建立品牌、營銷裂變、微信營銷、事件營銷、落地頁、廣告投放、跨界流量合作幾個方面展開來講。
品牌營銷
品牌營銷的尷尬含義即為不能直接導向購買行為的都是品牌營銷,即使他的最終目的是導購,但是此類營銷路線長、周期長,目標用戶可能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模糊。品牌營銷得益于優秀的廣告創意、海量的廣告投放、彪悍的渠道刺激、信息不對稱的產品包裝,如腦白金等。
品牌營銷的定義應該是“品效合一”,不應該浪費每一次不易獲得的流量,珍惜一點一滴的流量,能轉化必轉化,能品效合一就不要品牌務虛。應該讓營銷的結束加上一個閉環的的動作——最終點擊購買。像如今很多的微信美文在得到10萬+的閱讀量之后,在增加一個購買按鈕,現在大家已經覺得不是很突兀了。移動營銷的關鍵是轉化,只要是讓用戶增加購買難度、跳出當前頁面,或者關閉頁面等待下一次重逢的都是令人可惜的浪費。
品牌結局的是認知問題、信任問題,更高一級的品牌解決的是一種文化信仰,具有很強的韌性和生命力。比如說蘋果、星巴克、可口可樂這些超級品牌。即使一夜之間所有的工廠都燒光,只要有品牌在就能馬上恢復生產。在這個社會我們或多或少的已經成為這個品牌或者那個品牌的粉絲,選擇房產中介的時候想到的是鏈家,想要吃漢堡的時候想到的是肯德基、麥當勞,想買家居的時候想到的是宜家。
品牌定位
做品牌需要對自己有一個定位。位要定在哪兒呢?看產品的特點,看用戶的痛點。好的定位總是干凈利落,不好的定位總是啰啰嗦嗦,最可怕的定位是根本不是用戶的需求,過高的估計了市場。一句slogan說明整個產品定位。
第一種,對立型定位。人無我有,人有我優,從形式上來講往往會使用“更、比、沒有、增加、不是…而是…”等字詞。讓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對方不利的因素。如農夫山泉的:我們不生產水,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。難道其他賣水的水就是生產出來的?再如瓜子二手車:二手車直賣網,沒有中間商賺差價。那這個意思可能是別的二手車可能有中間商在賺差價了。商場如戰場,工業文明與信息文明孕育出來的現代商戰,是在激烈對抗中尋求對立統一,追求競爭合作。如果只是農業文明的謙謙君子狀、宋襄公式的道德樹旗,對市場競爭的殘酷性采取了忽視態度或者反應遲鈍,那么定位也會綿軟無力、毫無性格,既打擊不了對手,也無法贏得關注??偨Y三個字:穩、準、狠。
第二種,USP定位。即向消費者說一個獨特的消費主張。一般來講是指的特殊的特殊的功效和利益。如:農夫山泉有點甜。OPPO手機的充電五分鐘,通話兩小時。困了累了,喝紅牛。再如學挖掘機哪家強,中國山東找藍翔??傊?,USP定位基本是著眼于某一個強大的功能,進行概念包裝,給用戶留下鮮明印象,建立競爭堡壘。
第三種,升維定位。不跟競爭對手在同一概念下進行差異化競爭,而且升高一個維度,創造新的藍海品牌市場,對競爭對手進行降維度打擊。這種定位做好了幾乎競爭對手是沒有任何還手之力的,我認為最為經典的及時蘋果手機對諾基亞的打擊。重新定義一款手機,整個手機市場的革命。一般來講對于創新型產品,或者創業階段的企業,如果能夠直接或者間接的創造出來一中需求,那么沒有必要對標現有的產品。也沒有必要就一個單點做USP突破,而是直接可以成為新市場的領導者。
也有一些的升維不是全新的需求,而是通過定位,引導消費升級,轉移到新的產品上。如小米、樂視的互聯網電視,他們初進行業就是要革創維、海信的命的。搶占最大概念,占據最大交椅。需要明確的是升維的核心競爭導向型的,不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,而是深挖用戶需求,創造出來新的需求。這個定位需要有一定的戰略眼光,不要過度判斷,如上門美甲、上門洗車、上門按摩等死得很慘。
強化品牌符號(視覺)
記憶錨、視覺錘,一般包含產品的logo、形象的包裝等等。文章中強調Logo的辨識一定要高,因為logo的作用本身就是為了強化記憶,可以和文字logo搭配使用。近幾年,純文本logo越來越成為主流,即使使用圖形logo,也要多用線條,圖平扁平化,色彩單一,盡量使用純色。具體如何設計自己掌握吧,書中只是做了一些舉例,做logo還是考驗創意。
產品包裝要理解成一個品牌的免費廣告載體,而且是面向消費者的最后一米。產品的特殊造型一定是一個強區隔符號,另外包裝的主體顏色要和logo一致,再就是在同行業內做出來差異化,還有一點就是和產品想關聯的圖形運營,做好輔助標識。如老干媽的陶華碧頭像、旺仔牛奶的娃娃頭。書中拿瑞幸咖啡的小藍杯距離,說明logo的運營、色彩的選擇、以及slogan的使用(這一杯誰不愛)。不過我完全認同,有點王婆賣瓜的嫌疑。
代表品牌的傳播形象,可以看看天貓雙十一的整體設計,衛龍大字報等,整體感覺逼格一定要到位,看的多了也就會了,書中也沒有講出來多少點。
關于人物代言,強調的都是大ip,自帶流量,而且形象定位又不是很多,否則讓用戶不知道你到底是主要代言什么的了。當然除了這個近幾年很流行的企業創始人代言,如陳歐、董明珠、雷軍、馬云、羅永浩,好像互聯網企業更熱衷于用創始人代言。
強化品牌符號(視覺)
口號一般的定位和品牌整體定位類似,但又不盡相同。好的廣告語一定要說人話,弱化廣告圈,不要空大虛的話,一定要讓人能聽懂。如:送禮就送腦白金。充電五分鐘,通話兩小時。餓了別叫媽,叫餓了么。除了直接的廣告語另一種叫做jingle,這個詞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,舉例說明吧。英特爾的“燈,等燈等燈”,摩托羅拉的“hello moto”還有一個讓人很蛋疼的是酷狗音樂的“hello酷狗”,不知道你是不是也這么認為。
企業在設置jingle的時候可以從很多方面做起,如打電話的等待彩鈴,廣告片的結束旋律,亦或是app中的提示音,都會讓用戶自然不自然的記住你的。
上一篇: 讀流量池有感暨流量池一書的總結(二)